【顺酐技术】
正丁烷固定床氧化顺酐工程设计技术在消化吸收引进国外顺酐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顺酐生产技术及关键设备全部国产化。单套正丁烷法氧化反应能力可达5万吨/年;后处理溶剂吸收设计能力达到20万吨/年;形成了年产2、2.5、5、10、15、20万吨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规模。该技术在工艺流程、控制方案及节能减排等方面不断创新,核心设备反应器包规模不断扩大,性能指标持续提升,在国内顺酐行业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被列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计划推广类技术。【纯碱】
纯碱专有技术在侯德榜先生发明的“联合制碱法”和天津渤化永利化工有限公司(天津碱厂)多年生产经验基础上,经工程设计经验集成进行再创新,研发了多项核心技术,特别是联合制碱法生产工程技术、氨碱法生产蒸吸氨节能工程技术、液相水合法生产优质低盐重质纯碱工程技术等,其中液相水合法优质重灰质量优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档玻璃行业占有较高的市场原料份额,是纯碱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技术。已形成10、15、20、40、60、80、90、100、120万吨/年系列生产规模。【烧碱】
渤化工程与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原大沽化工)紧密合作,陆续开发了适应于卤水、井盐、湖盐、海盐及废盐等的工艺技术,分别采用有机膜/无机膜过滤一次盐水,离子膜电解,连续降膜蒸发等,工艺成熟,技术可靠,产品质量稳定,物耗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形成离子膜烧碱5、6、10、20、30、60万吨/年系列生产规模。【VCM】
渤化工程开发并持续改进的乙烯法制VCM工艺技术,形成了独特的专有技术和装置配置,技术成熟可靠,并且实现了主要设备国产化。其技术特点主要在于:高温氯化及低温氯化组合配置、独特的裂解及后续VCM精馏单元、采用四级固定床氧氯化反应系统。【PVC】
本技术采用悬浮法工艺,可生产多种PVC树脂牌号。其树脂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性能具有优势,受到下游用户认可。针对70m3及108m3聚合釜进行技术创新,优化单体入料量,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单釜产率,降低水、电、汽消耗等,改善产品加工性能,提升产品质量。该技术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糊树脂】
渤化工程与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了糊树脂系列产品,包括种子乳液法、微悬浮法糊树脂及降粘树脂等。本技术实现了助剂集中配制,集约化管理,自动计量提高了配制精度;采用密闭自动清洗工艺,实现连续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增加聚合釜时空产率;清洗污水密闭收集后采用污水汽提技术回收污水中溶解的氯乙烯,实现废水VC含量达标排放;聚合胶乳采用卧式罐和降膜汽提相结合工艺回收氯乙烯单体,单位时间内高效回收氯乙烯,胶乳中残存氯乙烯小于200ppm,实现干燥尾气达标排放,同时降低氯乙烯消耗,吨耗氯乙烯控制在1.01以下。公司的种子乳液法和微悬浮法糊树脂新技术均采用上述集成创新工艺,解决了行业难题,该技术被列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计划推广类技术。种子乳液法和微悬浮法糊树脂新技术均是经过聚合、胶乳回收、离心喷雾干燥生产糊树脂,两种技术在胶乳回收、污水汽提、干燥尾气方面处理均相同,主要不同点在聚合工艺。种子乳液法聚合采用30m³聚合釜,使用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引发氧化还原反应,聚合过程依据反应瞬时放热连续加入氯乙烯单体、引发剂、乳化剂,反应安全可控,胶乳为双峰分布,产品更适合发泡行业。微悬浮法聚合采用48m³聚合釜,使用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氯乙烯单体、引发剂、乳化剂通过分散系统一次性加入聚合釜,乳化剂整体过量,产品质量更易控制,更适合医用手套行业。
降粘树脂工程新技术聚合采用30m³悬浮法聚合釜技术,使用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聚合浆料经釜式汽提、离心干燥技术生产降粘树脂。树脂平均粒径与糊树脂接近,远小于普通聚氯乙烯树脂,与糊树脂混用达到降低糊树脂增塑糊黏度,改善加工特性的功能,产品回弹性好。
【二硫化碳】
本技术是以天然气与硫磺非催化生产二硫化碳,是在一定压力、一定温度、硫过量的条件下进行绝热反应,在等压下捕集过量硫和二硫化碳,液体二硫化碳逆流洗涤捕集残硫,可获得高转化率和高收率。利用国内外基础设计数据,结合本公司相似工程项目的设计经验,进一步优化研究出低压非催化天然气法生产二硫化碳工程新技术设计方案,技术流程简化,设备结构简单,设备使用寿命长,生产系统不发生堵塞,操作安全稳定,可实现DCS自动控制连续化生产,产品质量可达GB/ T1615-2021标准。为我国二硫化碳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氢氧化镁】
联铵法氢氧化镁工程技术为利用盐湖提钾后副产镁资源和盐矿钾肥含镁老卤制取氢氧化镁。本技术采用氨作为沉淀剂制取高纯氢氧化镁(纯度高达99%以上),同时将母液中的氯化铵结晶作为复合肥原料使用。此方法可实现连续化生产,采用控制系统,采用多变量预测控制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建立以生产为核心的多工序协调优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各工序的同开同停,提高装置的综合自动化水平。生产氢氧化镁单套规模可达15万吨/年,为国内最大,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绿甲醇】
以生物质为原料,经过生物质气化炉气化,生成合成气,合成气经过净化,外部供应氢气,调节合成气碳氢比例,再经压缩后进入甲醇反应器合成甲醇,生成的粗甲醇经甲醇精馏提纯后,生成精甲醇。不仅减少了煤制甲醇过程碳排放,而且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应用前景巨大。【废盐利用】
硫酸钠废盐综合利用采用STC分质结晶法硝碱工艺制备碳酸钠联产硫酸铵,将硫酸钠溶解为近饱和溶液,经提纯处理,加入碳酸氢铵(碳酸氢铵由氨水和二氧化碳制备而来),通过控制工艺过程反应,得到工业级的产品硫酸铵和碳酸钠,实现了钠离子和硫酸根的高效利用和内部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硫酸钠废盐的资源浪费及环境威胁问题。本工艺先进,设备高效,节能环保,生产效率高,能源消耗低,既实现了硫酸钠废盐资源化综合利用和绿色固碳,又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广泛的推广性和可靠的可复制性。【提溴】
空气吹出法提溴主要分为酸化、氧化、空气吹出、吸收、蒸馏、溴气冷凝、溴水分离等几个步骤。本技术采用硫酸、盐酸作为酸化原料,氯气作为氧化剂,将海水、卤水、浓海水、废水中的溴素提取出来。此技术可以连续运行,采用DCS控制系统、在线取样分析,自动化程度高,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对原料中溴素含量要求范围广。【炭黑】
渤化工程始终致力于高品质炭黑生产技术开发。1984年,承担全国首条年产1.5万吨新工艺炭黑生产线工程设计。与苏州宝化炭黑有限公司共同开发2万吨/年硬质炭黑及软质炭黑生产技术。2008年,获批万吨级新工艺炭黑生产装置工程设计专有技术。经过不断研究开发,炭黑技术取得多项成果:单套产能从年产2、2.5、3、4万吨扩大到年产6万吨(双炉头);原料路线可采用油油及油气两种;造粒及干燥工艺品质提升及节能降耗优化技术等。【丁辛醇】
丁辛醇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发酵法、乙醛缩合法和羰基合成法,羰基合成法因其反应条件温和、收率相对较高、设备损耗小、工艺成熟等优点,成为当前主要的生产方法,此法是利用丙烯和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羰基合成反应,生成正丁醛,然后再将正丁醛加氢得到正丁醇。此外,两分子正丁醛可以通过缩合脱水生成辛烯醛,再加氢得到辛醇。【节能利用】
渤化工程与淄博博一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的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工业节能与余能(余热、余冷)综合高效利用技术,是通过核心技术-超级导热材料“微热管阵列”实现高效换热以及余热余冷的深度回收,实现能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传统高耗能企业实现节能减排。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效蓄冰技术,为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冷能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相变蓄热及余热循环利用技术,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用热。该技术不仅可以回收110度以上的高温用能,同时可以回收低温用能,余热回收效率高,是普通回收技术的5倍以上。渤化工程与天大能源(深圳)有限公司合作的余热回收项目,依托于天津大学两项国家“973”科研成果,选用ORC 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或蒸汽热泵及增压机组,回收工艺生产中的余热、废热,进行发电或制备蒸汽。其中,ORC 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是将60℃至150℃温区的任何形式的低温余热实施发电,通过提升热电转化介质的性能,将平均最低发电温度降至60℃(世界最先进的同类产品最低发电温度为80℃)。经天津市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评为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对工业余热的回收再利用,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升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此外,公司在电子类、涂料类、储运类设计、多晶硅、医药类以及蛋氨酸等专业领域拥有优势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